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行业新闻

说案 | 10余万条个人信息遭泄露,谁在交易我们的隐私?

2025-10-20
违法获取、非法买卖个人信息,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,更易被不法分子用于“恶意维权”“代理退保”等黑灰产运作,危害交易安全、扰乱市场竞争、破坏网络空间秩序。
案情回顾
犯罪嫌疑人方某、李某通过一款具有“阅后即焚”功能的境外匿名聊天软件非法获取、交易公民个人信息多达10余万条,并非法获利10余万元。2025年9月23日,普陀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方某、李某提起公诉。
经查,2024年2月以来,方某与李某成立所谓“法律咨询公司”,为了获取客源,方某通过境外匿名软件联系上家,多次购买多家证券投资顾问公司的客户资料。这些信息虽未包含姓名与身份证号,但通过“手机号+公司名称+服务套餐”等组合字段,已足以精准定位特定消费者,具备明显的非法使用价值。
为验证信息真实性,上家通常会提供2000条左右的样本数据供试打。一旦确认信息有效,方某便以每条0.15元至0.3元的价格批量采购。
瞄准投资顾问公司,非法获取数以万计的客户资料,这家“法律咨询公司”究竟意欲何为?
事实上,二人非法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从事“恶意维权”活动。通过怂恿客户编造理由、恶意投诉,试图实现“维权退费”,从而牟取不正当利益。该行为不仅导致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,还严重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秩序,破坏市场诚信环境。
2025年5月,方某、李某相继被公安机关抓获。到案后,二人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。今年8月,案件被移送至普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,承办检察官认为,被告人方某、李某通过境外匿名聊天软件等渠道非法获取并交易公民个人信息,犯罪事实清楚,证据确实、充分,其行为已触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,应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。2025年9月23日,方某、李某二人被依法提起公诉。
普陀区检察院依法从严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,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,助力营造稳定、公平、透明的营商环境,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。
1.强化信息保护意识
不随意授权、提供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银行卡号、住址等敏感信息,尤其是在非正规平台或陌生链接中。
2.警惕“精准推销”与“维权代理”
如接到能说出你部分信息的陌生来电,声称可“代理维权”“全额退费”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,谨防诈骗。
3.规范处理废弃信息载体
妥善处置快递单、合同、账单等纸质或电子资料,避免个人信息被回收利用。
4.明确平台与机构的信息安全责任
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信息处理者须依法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,防止信息泄露、篡改、丢失。
5.发现泄露及时举报
如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或泄露,可向监管部门举报,依法维护自身权益。
6.法律红线不可触碰
任何非法获取、出售、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,均可能构成犯罪,面临刑事责任,切勿以身试法。

为你推荐